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,VCD光盘作为现代影视的传播媒体介入书法领域,尤其是书法教育传播领域,无疑是书法界额首而欢的幸事。重要的是借助VCD光盘进行教学传媒,大大缩短了名家与普通学书者乃至各阶层书法人士的空间距离,王镛篆刻VCD正是这先导传媒领域的一种。
王镛篆刻VCD主要介绍并示范了篆刻的刀法、字法、章法、并以白文、朱文印各一方为例,从设计印稿、上石、制作、修改和边款刻制、拓法等方面做了示范,以严谨、朴实的教学使人易于接受。
讲刀法,他从冲刀、切刀、舞刀三方面去铺陈,指点篆刻学习者切勿踩入前人所谓“十八刀法”、“十三刀法”的误区,冲、切、舞三刀法是融为一体的。具体在印面表现需要时,调整各自所占比重,并进一步强调,舞刀不能独立的做为一种刀法,在具体冲、切刀的表现过程中视表现线条的需要而掺入舞刀。这一点有待商榷。十余年前,吴派篆刻传人,南通名家戚豫章为我们示范表演过一次舞刀刻印,在印文上石后,那纯粹是以意为主,刀仿佛是在那方寸之石上舞蹈一般,一次成印,基本不加修饰。我以为,舞刀应该是一种高层次的刀法,正如棋类的盲棋,棍术的醉棍,是一种形而上的表现手段,但又是紧紧植根于冲、切刀基本手段之中的。此仅作商榷。进述字法时,他认为,作为印章艺术的重要文字载体,是形成印章风格中的关键之处,大凡风格明显的篆刻家,他的篆书一定其独到之处。这和初学者从某印、某帖、某典中选取个别“跳”眼的字制出的印有性质上的区别。
在印章制作过程中,他向学习者灌输“大胆奏刀,小心收拾”的观点,与胡适先生提出的做学问“大胆假设,小心求证”有异曲同工之妙。其实,制印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,首先是确立一种表达的语言,然后是寻找一种技法手段,去表现所需表达的内容,这又正是一种求证过程。王镛在制作过程中对刀法作了形象化的演示。印章收拾过程正如产品深加工一样,王镛花的时间比刻制印章长得多,雕饰阶段虽属细节,但指出不能有修、描手法,必须与初加工时用同一刻制手段——用刀利落,强调刻味。
边款是印章不可缺少的部分,尤其拓款是使印人头疼的事,包括一些印坛有地位的人。原因之一便是太繁琐,因而有人别出心裁地借助复印机做边款。一般来讲,非因展览的硬性要求,不愿拓边款。但王镛讲解拓边款,仿佛轻描淡写,一下子打消了学印者地拓边款的畏惧感。
操作中还有几个细节值得借鉴:右手无名指代替刷石屑工具;印面收拾前涂墨使印面黑白分明;收拾印面时以手指遮掩需改部分,对比效果;印稿设计在透明度较强的纸上,一旦确认,倒过来即是上石后的效果,准确度比直接上石高;不用印床,便于多方位顺利奏刀;小镜子不可小看。
10年前,我持北大李志敏函带习印作品拜访王镛,适值他携夫人去香山徜徉、感受红枫的出发之际,其实夜间的大风早把枫叶打落在地。匆忙间,王说我的印章都是“毛坯儿”,弄得自尊心较强的我不知所措,主人意欲出门,似无指点之意,不敢拂其雅兴,我也知趣而退。
今读王镛篆刻VCD,恨其出版太迟,恨自己读得太晚,不管怎样,毕竟给我一个学习、比较、思考、探索的机会。
——摘自《书法导报》 2000年11月